——乌马河创造“三转两创一融合”绿色化转型经验述评
本报记者李敬泽郭盛起刘斌
伊春林区开发六十多年,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无论是“伊春精神”、“红松精神”,还是“马永顺精神”、“孙海军精神”,都犹如不灭的星辰,闪耀在林城上空,薪火相传,历久弥新。
干什么事儿都是要拿出一种精神,没有一股“精、气、神”是不行的。乌马河人常说:“困难面前有乌马河人,乌马河人面前没困难。”其核心实质是不怕困难、敢于担当,开拓进取、勇于创新,顾全大局、甘于奉献,不仅丰富了林区创业文化,更升华了“伊春精神”内涵。
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,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。业创到哪里,党支部就建到哪里;人走到哪里,乌马河精神就传到哪里,这为“三转两创一融合”汇聚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。
精神在历史中凝聚
乌马河区有林地面积仅10万多公顷,1948年开发建局后,核定原木生产量为17万立方米,后为支援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,木材生产量逐年增加,1961年至1967年平均年木材产量42.24万立方米,最高年产量为79万立方米。据史料记载,我市年最高木材生产总量为700多万立方米。在当时,乌马河一局就干了全市总量的十分之一。
参加过当年采伐会战老工人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生产场景,“那时候生活条件异常艰苦,住的是地窨子、马架子,吃的是高粱米就雪水,没有公路,生产设备还落后,山里的积雪齐腰身,蹚到“山号”,棉猴都湿透了。”但就是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,勤劳勇敢的乌马河人,用肩扛人拉,在茫茫雪原中把根根木材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
1956年,为了把每米木材都用在祖国建设上,最大限度地节约木材,智慧的乌马河人成功创造了大铁路敞车装运木材不用车立柱,节约捆车器材,降低包装费用的“无车立柱装车法”,国家铁道部、森林工业部、做了推广的指示,用平板车装运原木118列次,2000余车。滚滚的车轮带着乌马河人建设祖国,支援发展的一片热忱,驶向祖国各地。同时,也为减少幼树砍伐,保护森林资源开辟了新途径,这是林业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。
1958年到1961年,乌马河林业局在安全林场试验成功的《采育兼顾伐》,是林业生产采伐方式的重大变革,受到林业专家的肯定和赞扬以及林业部和省、市的表彰奖励。1973年,乌马河人创造的“采育择伐”方式被纳入国家森林更新规程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乌马河林业局积极进行横向经济联合,改变封闭式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,坚持走联营和协作之路,引进技术、人才、资金、设备,开拓新产品、新项目。70年代末期,便已经与外省、市一些单位建起联营代售、协作关系点54个,达成联营协议10项,推动了全局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。森林铁路在正规化作业中于1964年获得东北、内蒙古林区同类森铁第一名;贮木场在楞场管理上实现了“三清一化”,曾于1964、1968、1979年3次获得国家林业部奖励;全局伐区作业质量管理实现百分全优,曾3次获得国家林业部奖励。
在全市上下大力进行木材生产的那段历史上,乌马河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荣誉满载史册的地方。如果不翻开那些渐渐尘封的史料,我们又怎么能真正地看到乌马河人当年的智慧和汗水。由此也充分地说明了,成功并非偶然来之,它是历史的沿袭与传承。
精神在逆境中升华
巨大贡献的背后,是巨大的付出,乌马河也没有例外,在为祖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,一样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。改革开放之初,可采资源已经基本枯竭,大径级红松、云杉、针叶原始林已荡然无存,继而被杨、桦、冷杉等针阔混交次生林所更替,森林质量下降,造成森林资源危机。森林资源消耗过量,木材产量下降,经济来源随之减少。加之企业长期单一生产木材,生产粗放,缺乏深加工综合经营,企业管理不善,经济效益低,而人口却逐年增加,企业负担日重,出现“国家要木材,地方争税利,企业求生存,职工要吃饭”的被动局面。经济日趋危困,成为“小、老、穷”局。
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“两危”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,陈旧的林区经济格局更是不堪重负,职工工资本来就低,还全年开不满,全局上下在逆境中经受着考验与煎熬。
决不能坐以待毙。1995年,乌马河鼓励全区人民发扬当年在开发林区的第一次创业中,老一辈林业工作者在茫茫的原始林海,战酷暑、斗严寒、“一把积雪一把盐”那股革命热情、那种拼命精神,重振乌马河雄风,再现辉煌。
“不创业、不发展就要被穷死”的信念根植每一个乌马河人的心中,乌马河精神在逆境中再一次得到了升华。
种木耳、采野菜、挖北药,累得直不起腰;刮麻石、刷大白、干灵活,顶着他人嘲讽的眼神默默地打工……乌马河人认为,再苦再累再遭罪也没有穷可怕。
年近70的秦大爷就是一位麻石工,说起当年的事,他依然唏嘘不已。家里当时三个孩子,老婆没工作,林业局没活干,5张嘴要吃饭,老人身体还不好,不干咋整?当时跟着邻居一起给人刮麻石,生怕干不好,人家不给钱,干坏了怕人家让你赔钱,天天就琢磨怎么才能把活干好,这一来二去的,倒是练好了手艺。当时,伊春区找人干活,都找咱们乌马河的,就是因为咱们干得认真。现在我还总跟孩子们说,无论做什么都得认真负责任,这样才能长久。
一家乌马河的烧饼店拿下了市一中的烧饼订单,冬日里,穿着厚厚的棉裤,顶着刺骨的寒风,骑着自行车将200个烧饼送到市一中食堂,为的就是赚几块钱的利润。
每天天不亮,骑着三轮车拉着新鲜的蔬菜从育苗经营所出发,在伊春区的市场卖完再返回家里,赚的也不过就是几块钱。
这些人只是当年创业大军的一员,但乌马河人也就是凭着这种付出站住了脚,挣到了糊口的钱,也为日后的创业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职工们搞分散突围,用劳动赚口粮,林业局这边就调结构、促发展。搞木材精深加工,在“小产品”上做文章,延长木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,提高附加值。利用伐区剩余物生产园桌、木凳、衣架等小木制品远销山东、北京、新疆、陕西等20多个省市,乌马河也成为了“小家具之城”、“小木凳之乡”、“小工艺品之局”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,夯实民间资本,场办、街办、户办、联办等多种形式一起上,开发节能灯、仿古花瓶、卫生筷子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,一个时期以来,以“五小”(加工、制做、作坊、服装、卖店)为主体的职工家庭经济等应运而生。至上世纪末个体私营业户已达1331户,产值8160万元。这个时候,乌马河的经济开始转暖。
在逆境之中,无论是党委、政府的执政者还是普通的群众百姓,他们没有等靠要,没有坐以待毙。传承着老一辈乌马河人的精神,用发展的思维去谋出路,用勤劳的双手去拼活路,彻彻底底改变了落后受穷的局面,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子。在逆境之中求发展,没有所谓的对与错、输与赢、成与败,有的只是敢与不敢、闯与不闯、干与不干,而检验成绩的唯一标准,就是究竟得到了什么?乌马河人走出的这条路,不仅仅是一个为了生存的选择,更是一个发展的火种,正是这种艰辛,让发展的荧荧之光燃成了今天的熊熊烈火。
1979年,时任省委书记杨易辰来伊春视察工作时讲的“乌马河是绝处逢生,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了”的预言,已经变为现实。
精神在发展中提振
步入新世纪,伴随改革的春风,乌马河的各种产业不断兴起、发展壮大,产业结构得到优化,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。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中边学边发展,不断地完善自身,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。通过改革发展,乌马河的政治更加稳定,经济更加繁荣,人民更加富裕,乌马河的精神也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提振。
2004年,乌马河本着“与其在家里受穷,不如出去闯一闯”、“成功了就走出条新路子,不成功亦能积累些经验”的思想,成立了对俄开发办,挑选出210名身强力壮、技术过硬、政治素质好的采伐队员经过整体培训后,连同30台集材拖拉机,开赴俄罗斯,踏上了寻求致富之路的征程。
初次踏上异国他乡,队员们克服了语言不通、环境不熟、伐区作业难度大等诸多困难,他们爬冰卧雪、风餐露宿、挨冷受冻,高质量、高效率地完成了超负荷采伐任务。第一个伐期结束后,采伐队员们平均每人净赚6万多元人民币。
十几年来,乌马河区在对俄合作上累计投资6500多万元,输出人员5000多人次,生产和加工木材实现利润8000多万元,进口木材实现销售利润9735万元,变成了实实在在的“有钱人”。
乌马河人吃苦耐劳、敢打硬拼精神,赢得了俄方和马来西亚常青集团的高度赞誉,采伐任务逐年增加,采伐队伍不断壮大,越战越勇。成立了华泰贸易公司,投资兴建了“俄罗斯华泰林业”木材加工园区,发展方式也实现了由最初单一的木材采伐到营造林、木材运输及木材深加工等多领域的转变,由“打工仔”变成了“大老板”。
2014年,乌马河与丹东港集团合作在丹东建设了木材储备加工园区,形成东北地区新的木材集散地,计划年进口原木60万立方米吞吐能力,加工30万立方米生产能力,将在3年内建成集木材精深加工、销售、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园区,在境外木材进口、落地加工上取得新的突破。
域外经济在乌马河转型发展中大放异彩。
做活域外,做强内在,夯实本土,绝不懈怠。这是乌马河人在经济发展上总结出来的“顺口溜”,实在又贴切。
在产业发展上,乌马河人充分发扬“钉钉子”精神,牢牢将产业钉住,将项目拴住。无论是市里引来的汇源(伊春)绿色产业谷、华能热电,还是自己招来的奥德燃气、龙海德众汽车4S店,他们都要采取“保姆式”的跟踪服务。用老百姓话讲,“我周到的服务让你都觉得不好意思”。
对汇源绿色产业谷项目和华能热电项目,从工商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办理,到税务登记办理,再到立项、环评、规划……按正常程序近一年才能完成的手续,但乌马河却缩短了近一半时间,项目无障碍落地。乌马河还从项目选址、规划用地、项目审批、开工建设,乃至办公场所和生活起居,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服务。
“钉钉子”精神同样也适用于招商引资工作,按照“产业项目3年攻坚战”的部署,乌马河精准发力、精准对接,全区上下议招商、想招商,党员干部、职工群众各显神通,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扎实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。
5年来,乌马河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5.2亿元,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6个。
宝宇集团、新昊集团、北货郎森林食品公司等大企业、大集团纷纷落地生根、投资达产,用他们蒸蒸日上的效益尽情呼应着乌马河实干担当的精神。
“十二五”顺利收官,乌马河实现了一个全方位的华丽转身,2015年,乌马河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.66亿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、全口径财政收入4.36亿元,分别比2010年增长18.7%、156.9%、224%。
“十三五”已经悄然开局,发展刻不容缓,机遇挑战并存。在形势和新要求下,我们要向乌马河那样,秉承担当实干的创业精神,立足新起点,迎接新挑战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,以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的大手笔,绘出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壮丽画卷。
其他稿签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