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马河畔,产业项目集聚壮大,城镇建设日新月异,民生保障日臻完善,生态之花更加绚丽……这一切都得益于乌马河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。
在保护中发展
“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,无论山上还是山下都是绿色生态景观带,将生态保护得这么好,真是不简单呀!”长期在外居住回到乌马河区的刘大爷由衷赞叹。
“既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”。这是乌马河在绿色化转型中一直遵循的原则。
位于青山林场的红枫叶养溪谷项目,在建设中突出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理念,依托原始自然风貌打造高端旅游项目。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清新的空气、原始的自然风光、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等。
红枫叶游览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颜斌告诉记者:“区政府在引进我们这个项目时就提出了保护生态、保护自然这一硬性条件,所以我们所有的开发建设全部围绕保护环境来进行,现有的自然环境地貌尽可能维持原样。”
在建设西岭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中,乌马河始终注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,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,在林场原址上建设,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,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,使绿水青山带来“金山银山”。
梅花山风景区项目由于在建设中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,所建项目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实施,景观顺自然而建,尽显生态自然,2015年,该景区被评为我省唯一一家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。
除此之外,在产业发展上,该区更加注重融合发展,大力推进“生态+”、“旅游+”、产业发展,突出地将旅游与森林食品、木艺加工等产业有效嫁接,衍生出山庄经济、沟谷经济、北沉香经济、康体养生经济,促进了复合型新业态经济发展,提升了产业的综合效益。
对生态与经济统筹的注重,使得该区的森林植被得以休养生息。记者在区林政资源局了解到:截至2012年年末,林业局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964957立方米;全面停止商业采伐后,2015年年末活立木总蓄积量的最新统计数字为954.8万立方米。森林覆盖率高达89.8%。
安居乐业并进
既让经济强起来,也让人居环境美起来,是乌马河区党政一班人不懈的追求。
他们引进黑龙江省宝宇集团,投资兴建了西岭新林区生态林场,为居民住宅统一安装了暖气、生物质燃气和自来水。住宅小区全部实行硬化、绿化、亮化,修建了休闲广场,建设了集客运、邮政储蓄、电信、超市为一体的服务区。形成了林业职工安居乐业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发展成效,创建了新林区建设的新模式。
2010年,该区与新昊集团达成协议,比照西岭模式建设伊东中心林场。建设中,改变建筑风格,共建设楼房59栋9万多平方米,同时还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、污水处理厂和秸秆燃气站,居民生活和城市没有两样,原伊东和撤并的伊青所居民全部迁进了新居。
两个中心林场建成后,共搬迁居民1330户(含迁往局址),职工在社区管理、家政服务、旅游接待、特色种养等方面有了新的就业渠道。同时,中心林场“三供”的实现,每年至少减少了1万多立方米的林木消耗,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。“这样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,用城里的楼房换俺也不去呢!”西岭林场职工陆大哥骄傲地对记者说。
同时该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对锦山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改造,建成了锦绣家园住宅小区,小区内还修建了养老院、浴池、幼儿园、食堂、活动室及公共服务设施等,使该村实现了由“村”向“城”的转变,村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。
“我今年82岁了,老两口从没想到过能住上宽敞、暖和的新楼,感谢区领导呀!现在我们村民的日子可不比城里人的差。”见到记者,村民董长祯老人说出了心里话,也道出了全村449户村民的心声。
67岁的村民孙淑芹告诉记者,她是低保家庭,家境非常贫困,今年区卫生局为她免除了医保参保费。“我有病也可以享受医保待遇了。”
抓住棚改机遇,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棚户区改造。从2009年至2014年,林业棚改计划99.32万平方米,其中新建92.72万平方米、改造(平房)6.6万平方米;城市棚改计划7.73万平方米,实际完成362栋、129.91万平方米。
全区人均居住面积从棚改前的12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5平方米。同时,为394户无房贫困群众分配了廉租住房,为1544户居民办理了房屋产权证书。城镇建设突出宜居、精品理念,高起点、高标准建成了在水一方、幸福、玉达御品、美岸栖等13个精品住宅小区。
为保证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,投资近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,对水源地、供水、供热管网及排水管网进行了亮化升级,对工农路和通府路进行了改扩建,新建了通北大桥,新修了河西路、望园路,并对区址通过乌马河经营所和水厂的道路进行了硬化、亮化升级。近3年,全区新增绿地面积18公顷,建成休闲广场、休闲绿地及景观大坝等景观。加快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,对区址各主要巷道、排水沟进行了改造,配合市政部门完成了林都大街扩建及供热、污水管网的建设,投资467万元用于新水源建设,在每个小区都安装了二次加压供水设备,高楼层居民用水问题得到解决。
发展成果共享
乌马河把民生的改善作为检验转型成效的标准,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
教育事业不断进步。本着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的初衷,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,积极改善办学条件。建设了青少年活动中心、图书馆、教学综合楼和学生生活区,对第一中学、第一小学进行了标准化学校建设,启用了公办幼儿园。2015年,投入2300余万元,在区第一小学原址建成了总面积为9300平方米的五层教学楼,区一中、一小的师生们拥有了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。筹集72万元,建立了乌马河贫困学生助学基金,用于帮扶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。认真落实各项减免政策,3年来,已免除学杂费、免费提供教科书325.1万元,补助贫困生、寄宿生生活费51.5万元,累计惠及15290人次。
医疗卫生提档升级。开展“兴安健康行”活动,惠民医院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,居民就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。新投入使用的区人民医院被评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,并被评为全市首家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。投资300余万元购置了放射线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诊疗设备,投资30余万元用于基层卫生所建设,全年医疗支出231万元。开展了“送温暖、献爱心”社会捐助活动,启动了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工作,社会保障体系、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。
自2012年以来,按照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中基层卫生所的设置标准,区政府相继投入150余万元对基层卫生所的房屋进行了改建。建立了3个标准化示范卫生所,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。为提高林场卫生所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,自2014年1月1日起区医院已派出2名医生分别到伊东经营所卫生所和安全经营所卫生所,解决了林场群众就医问题。
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。2013年4月,该区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大厅,统一受理城乡居民救助事务,提供解决民生问题的“一站式”、“窗口化”服务,形成高效、畅通、有序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,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办理各项社会救助事务。
区城乡低保本着应保尽保、应退即退的原则,对条件好转的即刻清退,因病、因学、因灾等原因致贫的及时纳入。2015年城市低保对象为3893户、7027人,月发放低保金215万元,城市低保全年累计支出2902万元。
对城市“三无”、农村“五保”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,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,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。今年70岁的“三无”失明老人王长清现在幸福地居住在市民政局敬老院。他告诉记者:“自从2012年眼睛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后,就被区民政工作人员送到了这里,这些孩子对我特别好,经常过来看我,逢年过节就过来给我送吃的、穿的。”
如今的乌马河,政通人和,人心思进,绿色化转型带来的“绿色福利”惠及每位群众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4 伊春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伊春信息网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,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,交易风险自负!
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,举报信息、删除信息联系客服
微信:87009158 咨询QQ:365919001 邮箱:365919001@qq.com